全世界的整體產業發展已漸漸朝向服務業的方向轉移,而台灣也隨著波潮向前推進,整體的組成結構將針對我國整體產業結構的變遷來作深入討論。其中美髮業更是以專業技能與人力資源為其最主要的營運命脈,在世界地球村資訊爆炸的時代中,資訊的獲得與吸收新知的方便性也邁入多元學習領域,所以在自我提升的過程中更是往精益求精的方向前進。經營著跟美髮師之間不再只是存在專業技術導向,在專業技術方面還必須要擁有能融合許多現今社會潮流及流行敏感度的技能,讓整體美髮的服務品質提升,讓技術傳承更為創新也更能夠跟上時代。
臺灣的產業架構發展,從民國四十年農業政策的推動,讓我們看見農業整體經濟的蓬勃發展,當時的台灣是一個以農業產業為主的經濟走向。在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先生任內,推動了許多的大型公共建設,讓臺灣產業轉移改以製造業為主。當時台灣以工業及製造業享譽全球,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台灣經濟奇蹟,在1990年之後臺灣開始產業轉移以服務業為主。而這種產業的重心轉移,也讓整體的就業市場起了巨大的變化,也可以說是台灣經濟起飛的重要推手。
而光復初期為滿足民生基本需求為產業發展方向,1950年開始產業發展遇到了資源不足的種種狀況,所以在當時就以勞力密集為主要的產業走向,這也是在後期可以邁向工業化發展的轉捩點,爾後在資金成長且充足的環境中邁向重工業的生產,此時臺灣已正式邁向工業化時代。隨著新竹科學園區的設立,臺灣的產業有了莫大的轉變,此種轉變就是造就臺灣的晶圓代工領先全球的重要關鍵。
在臺灣這樣的產業變遷中,也帶動了美髮產業發展的轉變,1950年大多以家庭美髮院最常見,簡單的設備一面鏡子一張理髮椅就做起了生意,這樣的形態差不多延續了二十年,隨著經濟起飛,也使得消費者對於附加價值更加注重,雖然當時追求流行還沒有成為風氣,但從店面的設計到髮型款式的觀念已經開始萌芽,也開始有少數的店家對於品牌的經營慢慢開始著手,而美髮業真正開始起飛已經是從1980年之後,因為整體對外貿易的快速成長,除了國民所得提高之外,國外的美髮知識及流行時尚趨勢也開始進入臺灣,許多店家開始吸收這些新的資訊而漸漸與傳統的美髮店家有了區隔,越接近都市區人們對於品質的追求越是明顯,大型的美髮企業就開始在市面上出現了,其他產業也就在這樣的經濟創新氛圍催化之下,逐漸脫離傳統的生產模式而邁向另一階段的發展。